二期项目一期项目

扬子晚报: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苏科大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大赛摘金夺银

2018年11月22日 10:44  点击:[]

        在第十一届URC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上,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火箭队”与全国近百所高校400支队伍角逐,参加11个项目均获奖,共摘得2个一等奖(冠军)、1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近年来,该学院创新理念、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构建“三个一” 营造师生共进科研氛围
      “建设一支指导教师团队、一支优秀学生梯队和一批创新基地,为强化科技创新奠定发展基础。”机械学院毛永宏书记介绍,依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和副高及其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比例高的优势,学院组建了一支具有严谨专业态度且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团队,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保障。
       同时,学院组建了一支“金字塔”式的学生科研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通过大众培养、骨干培养与精英培养三者的高效协同,将第一、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进而培养了一批“宽基础、强实力、重创新”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科研创新人才。
       据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汪帮富介绍,“塔基”是通过科普讲座、科技活动等形式的大众培养,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让创新思想遍地开花;“塔身”是培养锻炼的中坚力量,通过选取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骨干成立科研小组,参加科研项目,让学生科研变得触手可及。“塔尖”是精英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加速转化成科研成果。
学院通过建设课外实践基地、科技创新竞赛平台、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创业技能培训平台等“自选学习超市”,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各项目全部向学生开放。近几年,约有60%的学生参加了教师的各类项目,学生主持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共计36项。通过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学习软件的兴趣更加浓厚,并涌现出大量编程爱好者。目前该院有20余项学生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学生在各类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也屡创佳绩。    

        健全“两个模式” 生均立项数校内排名第一
        机械学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出“学习—科技活动—创新—学习”为一体的创新型学习模式,组建了机器鱼(水中机器人)团队、仿人机器人团队、“慧鱼”创新团队、3D数字化创新设计团队、机械创新设计团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团队,在各大国家级比赛中摘金夺银。
        该院学工办主任伯洁介绍,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模式,通过组织举办机械制图大赛、慧鱼创新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此次第十一届URC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学院朱其新和谢鸥老师指导学生参加了2D仿真组、创意组、全局视角组和水下组4个组别的比赛。历经初选赛、小组赛、半决赛、决赛的激烈角逐,黄光铭、蔡家轩,李精洪和杜宏宇组成的“火箭队”在“水下搜寻观测组-水下取证”与“创新创业组-工程技术创新设计”两个组别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该组别的唯一冠军。由于在大赛中的突出表现,苏州科技大学被授予“优秀组织奖”,两位老师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学院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体学生统一要求与少数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以理论课、实验课、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
自2010年以来,机械学院已获江苏省挑战杯大赛三等奖1项,囊括全国机器人大赛和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内的国家级奖项53项、省级奖项4项,申请到国家专利15项。仅2018年已获奖杯2座、国家级获奖证书28张。近年来,学生获批科研立项46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2项,校级27项。生均立项数在校内排名第一。
        学院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EI 2篇,季冬冬同学发表CSCD(航天控制)《伺服机械系统共振模态的数值仿真方法研究》1篇,李杨等3位同学发表北大核心3篇。学生署名发表论文32篇。学生第一发明人发表专利4件,其中杨鑫铭同学发表1件《一种模块化的地埋式压电发电装置》发明专利,张磊等3位同学发表3件实用新型专利;学生参与发表专利78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实用新型专利38件。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顾秋萍


上一条:扬眼:个性化培养学生,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出创新实验班

下一条: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第一届创新实验班开班


返回】 【关闭

QQ:
Tel:0512-69379050